“十二五”以来,我国科技研发人员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二,全社会研发支出预计达到1430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占比超过77%。虽然投入不断增加,但在专利数、论文数逐年上升的同时,我国创新力和竞争力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处于10%的地位。
两会前夕,记者就军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国防科技工业是战略性前沿领域,国际对抗和竞争最为激烈。因此我们必须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使国防科技成为高技术的凝结点。推动这一领域的高技术、高水平产品服务经济和社会。很多新项目在立项时遭遇质询,就是因为很多技术没有进入社会,没有显示出对社会经济的推动,未得到大家了解、理解和支持。如果每项技术和高技术产品能够转化到社会经济生活中, 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就能促进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良性发展。”胡浩表示。
“十三五”开局年伊始,国家层面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布局和改革陆续启动。在2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五项政策措施,成为“供给侧改革工具包”的新增有力“工具”,对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尽职免责、离岗创业、成果收益、技术市场和科技服务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评价国防科技工业成就的首要标志是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创造的效益,军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极端重要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军工企业能否站立潮头,关键在于能否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胡浩说。
20年来,随着国防科技工业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不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率有了更大提升空间。以航天产业为例,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如果算上对相关领域的辐射带动,欧美国家约为1:7到1:14,我国尚有差距,目前在1:7至1:10的范畴。
近年来,国防科技工业一直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在我国国民经济的20个门类行业中,军工企业已经涉足绝大部分民用产业。从平安奥运、平安世博到平安城市,依托军工防务技术优势,成功进军非传统安全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成功落地;在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军工企业同样大有作为,为国民经济和国计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西部地区人少地多、环境条件差、自然资源丰富,可以利用我们的对地观测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组合成综合监测网,提供地理状况、人口流动、交通导航等信息。这就是综合利用国家现有资源和能力,为经济社会做更大贡献。军工在这些领域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胡浩说。
作为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告诉记者,航天是梦想、是挑战、是科技,探月工程的意义也在于“凝结一大批新技术和新成果,是一个大的前沿科技的集合”,将作用于更广阔的国民经济领域。从尿不湿到钛合金眼睛架,航天成果转化便捷着百姓生活。
胡浩认为,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五项政策措施,从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政策方面发力,以明晰的收入分配归属来调整各方利益关系,有望进一步调动军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领导的担当性、专业服务机构的创造性和技术接受方的主动性,成为破解军工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有力工具,助推军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谈到未来,胡浩期待尽快设立国家航天日、尽早出台《中国航天法》,更希望“十三五”期间切实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让国家大项目的综合代带动性越来越强,带动面越来越宽、越来越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