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防科技工业核、航天国际交流合作纪实
11月2日,在习近平主席和奥朗德总统见证下,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代表中方与法国签署了核燃料循环合作备忘录、空间与气候变化合作议定书。
11月15日,“华龙一号”正式落地阿根廷。
11月21日,我国整星出口老挝的老挝一号通信广播卫星成功发射。
11月里的精彩,是2015年国防科技工业国际交流合作的缩影,也是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去”的见证。
交流合作成果不断扩大
开放才能赢得生机,封闭只会使发展环境变得更加窒息。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网络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是国防科技工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国防科工局深刻地认识到,必须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在全球范围内谋篇布局。2015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明确提出,开拓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围绕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深化核、航天领域的对外合作,推动军工企业、优质产能和中国装备“走出去”。
作为核、航天的政府管理部门,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航天局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合作框架的指导作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5年,核领域多双边合作亮点纷呈,签署政府部门间合作文件7项,研究并推动近10项合作文件签署。中俄合作扎实开展,高温气冷堆、示范快堆和田湾后续项目合作稳步向前;中法合作成效显著,两国深化民用核能合作的联合声明发布;中美合作全面推进,《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续约谈判完成,中美核安保中心年内竣工;中韩合作再上台阶,两国核能合作联委会第十二次部长级会议为核领域合作开启了新篇章、指明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
2015年,航天领域双边合作成果显著,在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建议下,金砖五国遥感卫星星座的合作倡议得到五国航天机构的热烈响应;全年签署了18项航天合作协定,与阿根廷、印度、印度尼西亚建立了航天合作联委会机制,中法海洋星、中法天文星、中意电磁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嫦娥四号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中俄航天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在对地观测、发动机、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合作取得积极成果。中美尘封多年的航天交流合作大门重新开启,首次民用航天合作对话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两国政府间民用航天合作对话机制正式建立。外媒评论认为,此次会议对实现两国在“平等互利”原则下开展航天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为增加航天相关领域相互了解和信任开辟了新的渠道。
“无论是中国的核事业还是航天事业,既立足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基点,也离不开同世界各国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我们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开展核、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说。
话语权、影响力不断提升
科技以促进人类的发展为归依。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和平利用太空的一贯宗旨,积极开展核、航天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加多边交流与活动,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国好声音。
国家原子能机构根据核领域多边合作参与级别高、牵涉范围广、影响力强、实施难度大等特点,主动开展工作,积极组织参加各项重大多边活动,宣传中国核能发展政策和主张,有效维护我国家利益,展示我负责任核大国良好形象。
2015年,成功竞聘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等若干重要管理职位,使我国在国际原子能机构高级别职员情况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在伊朗核问题中,阿拉克重水堆改造是其中最为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家原子能机构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牵头代表中方,积极与美国、伊朗磋商,与美国能源部、伊朗原子能组织达成阿堆改造三方联合意向书;组织六国及欧盟与伊朗在北京举行专家会议,就阿堆改造“谅解备忘录”文本达成一致,并获伊方认可。这些工作为伊核问题妥善解决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了中国在国际核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59届大会上,许达哲代表中国政府郑重表态,“中国将加强并扩大与广大成员国的全方位、多层次互利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努力使核能这个人类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继续为人类和平、安全和繁荣带来福祉!”
国家航天局积极参与联合国外空委、国际宇航联合会等国际多边组织活动,先后8次参加联合国外空委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国际外空行为准则等外空规则谈判,表达了我对外空规则制定的主张,显著提升了中国航天在外空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10月27日,由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共同主办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通过《北京宣言》,提出了亚太地区空间能力发展与合作的新愿景——构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泰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伊朗、蒙古、秘鲁、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成果国和观察员国积极响应,表示愿与中国携手并进,提升航天基础能力、提升共享服务能力、提升快速响应能力、提升产业驱动能力、提升互联互通能力,为实现本地区长期发展及共同繁荣贡献力量。
“走出去” 步伐不断加快
在开放的市场体系当中,中国军工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融入世界市场,提升军工能力,壮大军工经济,助力国家外交战略。
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高铁和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的战略规划,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核能、航天产品“走出去”,发挥军工出口的巨大“溢出效应”。
中国唯一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走出国门,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开工建设,阿根廷核电项目签订框架协议。我国成为国际上第四个能够独立出口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1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资约250亿元,可以带动相关机电产品和材料出口150亿元,更能拉动整个核工业产业链的发展,特别是核燃料和核环保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代表,核电“走出去”的牵引、带动作用不言而喻。
国家航天局积极开拓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和商务部援助项目资金等多元资金渠道,开展中国—东盟卫星信息(海事)应用中心建设、小卫星总装集成与测试中心援助建设,促进中国航天高技术成果惠及更多国家人民。中国与巴西共同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正式交付,投入使用。在两国航天局的积极推动下,04a星已签订协议,工程正式启动。巴西驻华大使里奥表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不仅是两国在航天领域合作的范例,更是“南南合作”的典范,将为中巴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更好的服务,造福人类。
此外,国家航天局积极支持航天企业参与通信卫星市场与空间领域的国际商业活动,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11月21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老挝一号通信广播卫星,习近平主席与老挝国家主席朱马里互致贺电。老挝一号首次采用“天地一体化 商业运营”的新模式,实现了中国航天向东盟国家整星出口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