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
刘继忠
探月工程实施十年来,连战连捷,一步一个台阶,每一步都有突破,每一步都很精彩,坚定、坚韧、坚实地向世界科技最高峰挺进
2015年1月5日,国防科工局召开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对本年度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是我国深空探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我们要再接再厉、攻坚克难,扎实推进探月工程三期研制工作;要展望宏图远景、谋划发展进程,绘制深空探测发展蓝图;要抓紧推进火星探测工程立项,确保事业薪火相传、接续发展。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肩负着组织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工程总体管理的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以不负众望的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敬业精神投身新征程,继续放飞航天梦,有力撑托中国梦。
再接再厉:夺取探月工程全面胜利
我国的探月工程从2004年启动实施,至今已历十年。十年来,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四战四捷,一步一个台阶,每一步都有突破,每一步都很精彩,坚定、坚韧、坚实地向世界科技最高峰挺进。
目前正在实施的探月工程三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为复杂的航天探索工程,主要目标是突破月面采样、月面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地球大气高速再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月球表面无人自动采样返回。为突破和掌握航天器再入返回地球关键技术,在正式任务前,已先期实施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试验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祝贺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望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如期实现探月工程第三步目标。”李克强总理、马凯副总理也分别作了重要批示。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们的工作抱有很大期待,是鼓励,更是鞭策。作为探月工程三期主任务,嫦娥五号是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能否圆满实现、如期实现的决胜之战,兹事体大,机不容发。工程总体要认真贯彻中央领导批示和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细化分解研制流程为抓手,以研制工作转正样阶段为主线,组织工程各系统、各承研承制单位梳理明确今后三年、特别是2015年的工作任务和计划安排,科学、高效、有序地组织好研制建设各项工作。全线队伍要继续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清醒的头脑,工程目前仍处于初样研制阶段,还有大量的专项试验需陆续开展,一些风险还没有充分识别,因此,务必要静下心来,认真梳理工程短线和难点,在技术方案、质量管理、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下足功夫、精益求精,严细慎实地实施好研制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探月工程第三步目标。
谋划未来:绘制深空探测发展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这个重要指示对我们当下的工作极具针对性,是新形势下谋划深空探测未来发展的指导方针。
2014年以来,世界各航天大国深空探索均有重大进展和突破,印度“曼加里安”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欧空局“菲莱”着陆器成功登陆彗星;日本“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成功发射;美国旨在将人类宇航员送往火星的“猎户座”载人飞船成功完成首次试飞。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深空探测领域,我国与世界强国仍有很大差距,提速赶超势在必行。
在这种现实背景和严峻形势下,针对深空探测工程极具科技挑战性、创新性与带动性,且实施周期普遍较长的特点,我们要抓紧绘制蓝图、明确目标,用新的蓝图统一思想、汇聚力量、坚定不渝、持续推进深空探测事业发展。一方面,要逐步迈向月球以远的深空,开展火星、小行星、太阳等星体探测,不断突破和掌握新的深空探测工程技术与成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经突破的月球探测关键技术和已经配套的月球探测工程设施,持续开展近月空间、月球表面和月球内部的前沿科学探测,不断巩固工程技术成果,扩大科学研究应用。
2015年,我们要按照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的部署,配合国防科工局机关组织完成民用航天“十三五”规划深空探测的论证工作,在前期已经论证形成的《我国2030年前深空探测总体实施方案》基础上,梳理出一批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目标和一批引领技术进步的航天工程技术,特别是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将相关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意志。当前的首要任务,既要抓紧推进火星探测工程立项,又要按照已经论证成熟的方案,以2020年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为目标,同步开展方案设计工作。
加强合作:不断扩大深空探测科技成果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新一轮国际深空探测热潮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科学牵引的作用大大增强;二是从封闭竞争转向积极合作。科学研究需要互相交流启发,巨大的挑战也需要更广泛的智力和经费支持,国际合作成为增加科学产出和争取更多支持的有效手段,也成为国际深空探测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比如欧空局刚刚成功的“罗塞塔”彗星着陆任务,轨道器研制单位来自15个国家,着陆器研制单位来自8个国家,是典型的国际合作任务。探月工程中,我们开展了一些国际合作,但多数还停留在技术合作层面,缺少任务级和系统级的高层次合作,成果也有限。后续的国际合作要更注重于系统支撑和任务互补层次的合作,尤其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创新性合作,这样才能展示出我们的能力,扩大我们的影响。
深空探测的带动引领作用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的特点。要发挥出这个特点,就要面向全国各行业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甚至是民间科研力量开放。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引领作用,工程的意义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同时才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为我所用。在前几次任务中,已经做过一些探索,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专门印发了《关于在探月工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的决定》,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制定了《探月工程引进竞争机制奖惩办法》,也做过技术交流和对接,但是力度和影响还不够,思维定势还没有真正打破。下一步要加强舆论引导,创新激励机制,加快推进步伐。
在公众服务方面,组织科普活动、成果展览、支持奥运会和青奥会等社会活动,但影响还不够大。月球和深空探测是充满正能量的工程,具有天然的感召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为社会作贡献,发挥出助力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的作用。
奋发图强:着力提升战略支撑和抓总能力
十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保持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挑战更大,需要继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战略支撑和工程抓总能力。
一是要着眼大局,准确把握职责定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在大变革的新时代,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前所未有,我们要按照国防科工局党组的要求,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做好民用航天特别是深空探测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战略支撑。同时,作为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程组织实施部门,我们要继续抓好探月和后续任务的总体技术、质量、进度、经费、风险等项目全要素管理,圆满实现工程目标。
二是要聚焦职能,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借我国科技体制、预算管理制度和其他相关领域改革的东风,因势利导,继承创新,不断完善重大科技工程专项管理、归口管理的模式与方法;要根据职责、任务的拓展情况和适应重大工程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在工程总体层面,做好机构、人员和管理工具的调整、补充与完善。
三是要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事业发展的根本在人才,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用宏伟事业感召人才,用良好环境凝聚人才,用合理待遇激励人才,在工作实践中培育人才;要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特别是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展所长,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敢于担当、勇于超越、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不渝追求。我们将以探月十年为起点,争取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规划发展愿景,携手谱写华彩乐章,将月球和深空探测的新梦想百川归海汇入中国梦,再创中国探月和深空探测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