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11时15分,随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零号指挥员“点火”命令的下达,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喷射着桔红的火焰拔地而起,托举高分二号卫星向蔚蓝的天空飞去。
精益求精 质量上做足文章
说到质量,高分二号火箭系统总设计师樊宏湍有许多感慨。“航天质量无小事,一枚火箭的零部件有10万个以上,稍有不慎,不仅功亏一篑,而且会给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必须要做到细之又细,慎之又慎。”
2013年11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按计划进场,然而,2013年12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3星失利。由于使用的是同型号火箭,原定于12月29日高分二号卫星的发射时间被推迟。
火箭系统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很多试验队员刚要对火箭展开全面测试工作,却不得不踏上返回归零的路途。
自失利以来的8个月里,研制团队顶着巨大压力在与时间赛跑,熬通宵、冒酷暑,为了举一反三,对已经出厂或完成总测的3枚火箭进行了分解。为了提高火箭飞行可靠性,该发火箭还采用了控制系统冗余技术。
“将火箭分解,对各个单机全部进行测试,对所有管道内部进行‘内窥镜’检查,就像医院里查肠镜胃镜那样”,樊宏湍打了个比方。他的团队给出一组数据,“对近200根导管一一排查,留下了4399帧照片、337段视频记录”。
8月上旬,长征四号火箭试验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圆满完成了遥感卫星20号的发射任务。此时,长征四号火箭双线作战的另一支试验队正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备战高分二号卫星发射任务。
坐镇指挥的长征四号火箭总指挥翁伟樑,向远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火箭总设计师樊宏湍和试验队员们发去了贺电。他说:“走过严冬,才知春天的温暖;经历风雨,更知成功的不易!”这支能打硬仗的火箭队伍经过凤凰涅槃,更加成熟了。
战功赫赫 更多期待和向往
作为总设计师,说起长征四号乙的特点,樊宏湍如数家珍,“可靠性高,发射精度高,成本造价低,适应性强,能够在国内各个发射场发射各种用途的卫星。”
至于发射精度高,樊宏湍说,卫星能够长期稳定地在天上运行并超期工作,火箭的作用不可小觑,以风云一号c星为例,卫星本身没有轨道修正能力,实现良好的对地观测,靠的就是发射时的高精度入轨,要求卫星发射时偏差不超过5公里,而长征四号乙做到了入轨偏差不超过一公里。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长征四号火箭研制队伍被称为战斗之师。对于这支队伍,连续执行发射任务已是家常便饭,除了要分赴不同发射场同时执行任务,还要在上海并行开展总装总调工作,他们把自己形容为“既是一支雄狮,也是能化整为零的多支部队”。
它的每次成功发射更让国人为之振奋。
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首次成功将“风云一号”和“实践五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1999年10月14日,它又托举着“资源一号”卫星和巴西小卫星一飞冲天。2000年9月1日,长征四号乙火箭推动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精确入轨。2013年4月26日,准确将高分专项首颗星高分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
履约精神 国家利益至上
“精心组织,规划管理,不带任何隐患,不留一丝遗憾”“注意细节,严把质量,决不让人为的失误影响任务的完成”试验队展板上一份份责任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合同签了就必须有履约精神。”团队管理者表示。那么,履约的最优化方案是什么?“航天工作没有捷径。从方案开始,把每一步都做好、做全,不回头、少反复就是最好的优化。”樊宏湍表示,
“干火箭是越干越胆小。如果其中一发火箭发现质量问题,其他火箭‘归零’的压力就很大。”让樊宏湍欣慰的是,快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仅在技术上扛起了大旗,而且把航天人的优良传统也传承了下来,这让他对航天的发展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