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为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建造的“极地”号破冰科考船正式出坞。该船是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破冰科考船,破冰等级达到pc6级,搭载的无人科考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作为我国极地科考的又一“大国重器”,该船将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承担科考任务。
高速发展,特点鲜明
极地和深海是人类探寻海洋的科考前沿。近年来,以极地科考船为代表的我国极地装备与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从2012年开始,我国科考船就进入了“质”和“量”的高速发展期。据统计,2010年至2022年中国新建海洋科考船的数量达30多艘。
“极地”号总长89米,型宽17.8米,排水量5600吨,定员60人,续航里程26000公里,具备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能力,一次补给足以保障全船在海上生活80天以上。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该船充分借鉴了“雪龙”号、“雪龙2”号这两艘船的经验,采用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设计理念。该船破冰等级达到了pc6级,可以破开一米厚的当年冰,以2节左右的速度连续前进,符合渤海和黄海的使用场景要求。据介绍,“极地”号主要用于我国黄海、渤海海冰的监测,海洋环境的科学考察,以及其他季节的深远海区域科学考察。
无人设备,完全国产
除了传统的科考工具和设备,“极地”号还搭载了无人机、无人船以及水下自主机器人等最新高科技装备。船载无人机可以从空中俯瞰广阔的海域,实时传回大气、海冰等数据;无人船则能深入传统船舶难以抵达的区域,为科学家提供更为全面的海洋信息;水下自主机器人更是在深海探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于探寻海洋深处的“奥秘”。值得一提的是,该船搭载的新型装备均为我国自主研发,实现了完全国产化。
此外,“极地”号上还装载了各类地球物理调查设备,并依托我国自主卫星网络系统,形成了“空—天—海—冰—潜”一体化的科考模式,能够同步完成包括大气、海冰、水体、地球物理在内的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任务。
建造高效,研发自主
“极地”号的建设过程也实现了完全自主化和高效化。广船国际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科学考察船建造,建成交付过多艘能在极地全季节、全天候航行的各类船舶。在“极地”号建造过程中,公司充分发挥国产化配套设备自主可控的优势,不断缩短生产和安装周期。从2023年11月6日开启第一个总段吊装以来,该船仅用23天就实现主船体成形,全船7个总组段全部按策划实现总组,船坞周期仅55天。
“极地”号破冰科考船建造完成后,我国将建立自主完成完整可靠的冰区科考平台,包括南北两极在内的冰区科考体系将实现系统化,满足我国未来深远海及极地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需要。